当前位置:

(侦监科沈广应)重回经典

发布时间:2015-09-12

个人认为,所谓经典,就是无论经过多少岁月的风吹雨打,随时随地捧读,只要用心体会,都会由衷感叹,它竟然是如此的可圈可点。

如果说“江山代有才人出,各领风骚数百年”,要表达的是九州名家辈出之意,证明华夏文明曾经孕育了无数文人骚客的话;那么,能够有资格留下经典文字,被千古传诵不衰的,一定是其中屈指可数的佼佼者,完全可以说是凤毛麟角、屈指可数,甚至可以用可遇而不可求来形容。因为,中国自隋以来的封建社会,一千三百多年来长期奉行以文取士,读书于是当仁不让地成为天下布衣博取功名利禄的不二途径。在残酷的科举制度下,一篇八股文章,将决定一个人究竟是“一举成名天下知”,还是继续N年“寒窗无人问”。于是,读书人终日四书五经、之乎者也,耳濡目染、朝夕熏陶,多多少少会有些舞文弄墨的功底和本钱。并且,随着时间的推移,可以模仿、借鉴的对象越来越多,熟读了“唐诗三百首”,即便“不会作诗”也会多少胡“诌”两句聊以自娱或娱人,自勉或他勉。所以,自吹自擂的、半斤八两的或者真才实学的能吟诗作画者,自然放眼皆是,毫不缺乏。

当然,文人多了,水平必然千差万别;作品多了,质量也就难以保证。譬如说乾隆皇帝,一生戎马倥偬之余,常常诗兴大发,以致留下诗作多达30000余首。但时至今日,不到400年后,我们惊讶地发现,翻来覆去、覆去翻来,始终找不到称得上是耳熟能详的经典,哪怕是区区的一首或者半句。许多名不见经传的作者,即便作品很多,但往往还未完成,即注定将堙没于浩繁书卷之中。幸运的还可以尘封于古籍图书馆某一角落长期无人问津,更多的则随风凋零、踪迹早已无处寻觅。这有如当代许多偶像派歌手,虽歌唱无数,却始终没有大红大紫,以致很快销声匿迹,鲜有人人传唱的名曲。另一方面,即便是名家,作品数量多了,也会良莠不齐。如南宋著名诗人陆游,作品数量也洋洋以30000计,但能够称得上经典的只有几首,远不到千分之一。其余绝大多数皆平平淡淡之作,意境相当一般,要么吟诵鸡毛蒜皮的小事,要么发些不着边际的感慨,要么描写刻画辞不达意,读之味同嚼蜡,乏善可陈,被人遗忘也毫不奇怪。

经典可谓千里挑一、难上加难。遥望历史、回眸古今,谁不想立德立功立言三者兼备,进而功德圆满、扬名立万、永世不朽?但经典要求很高,非庸庸碌碌之辈、养尊处优之士或者修行一般之人所能及。因而,一般人无论多么殚精竭虑,都难以或者根本不可能留下经典。个中关键就在于,既然经典是精品中的精品,甚至可以说是极品;那么,留下经典的人也即经典的制造者,在生平、经历、阅历、境界等等方面也必然与常人大不相同,也需要具备某些熠熠发光的极品特质。就好比中国古代十大名剑莫邪,非千古名匠干将历经千辛万苦、九死一生打造无以寒气逼人一样。

对于原作者而言,众里寻它千百度,经典未必就在灯火阑珊处。常言道,不经过山山水水,就不会知道世界有多奇妙;不经历悲欢离合,就不能了解人生有多愁绪;不参透宇宙禅机,就难以领悟生命的何以轮回。有人说,一个人的修行、思绪、积淀的宽度和广度,将直接决定他的视野。此言不虚。温室里无论如何也无法雕琢出华山的奇峻;亚热带水果土肥再好,也长不出吐鲁番的香甜;生长在淮南的橘树移栽到淮北,就只能结出苦涩的枳。一个人,如果一生无忧无虑、养尊处优,就不能深刻体会人生疾苦、家国情怀,恐怕除了不痛不痒地吟诵风花雪月,出现忧国忧民经典之作的可能和几率非常之低。例如李后主,如果让他顺顺当当地接班,成为君临天下的皇帝,他至多只能留下和乾隆皇帝一样多数量的诗词。但与乾隆相比,质量上肯定不会有很大突破。至于能否留下经典,恐怕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。唯有黄粱梦碎,锒铛篱下、度日如年,才能勾起他无限回忆和感慨,触发他制造经典的最脆弱、也最敏感的心弦。于是乎,“问君能有几多愁,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”、“剪不断,理还乱,是离愁,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”之类的绝代佳句得以随口吟出,余音绕梁、千年不息。倘若杜工部当年身处太平盛世、高官厚禄,优哉游哉地居住于琼楼玉宇,而非颠沛流离、山河破碎,一定不会有诸如“安得广厦千万间,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”,以及“国破山河在,城春草木深”之类的史诗般巨著千古涤荡。如果辛弃疾没有亲身经历关乎大宋王朝存亡的抗金战争,南征北战、出生入死,恐怕除了偶尔的“茅檐低小,溪上青青草”这样的乡野闲趣之外,“舞榭歌台,风流总被,雨打风吹去”之类的经典佳句和他肯定无缘。又如一代伟人毛泽东,经历了中国共产党成立、反“围剿”、“长征”以及抗日战争、国内革命战争等诸多重大历史事件,宏大的阅历孕育了宏大的叙事,让他的诗作得以经典几乎随处可见、数不胜数,《毛泽东诗词》累计销量超过四亿也就在情理之中了。

经典首先是浓缩的。经典是文化营养的高度浓缩,并且可以世世代代、反复汲取,取之不尽用之不竭。它已经深深地扎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里,成为整个民族代代沿袭的文化基因。经典还是立体的。经典必然音形色俱佳。每个人都可以透过经典提供的隐喻和密码,构建形形色色的美好图景,从而获得不一样的思维享受。一首“塞下秋来风景异”,让我们马上联想到一望无际的塞上大草原,一座孤城伟岸屹立。此时此刻,秋风猎猎、碧空如洗、万里无云,即将远去衡阳的大雁在头顶飞过。天底下,万里征战的勇士一杯浊酒,伴随着“四面边声”、“长烟落日”,一同勾勒出征战四方的范大将军不一样寂寥。一首《春江花月夜》让我们脑海里马上浮现月光照耀下的万里长江,思妇游子的缠绵悱恻,怎堪良辰美景依旧在,转瞬抑或物是人已非,人们怎能不发出“人生代代无穷已,江月年年望相似”长久咏叹?一首《琵琶行》,又让我们仿佛看到“枫叶荻花秋瑟瑟”、“别时茫茫江浸月”的场景。在琵琶女高超娴熟的弹奏中,她凄凉哀婉的身世、如泣如诉的幽怨都化作优美绝伦的旋律,让大家霎时泪奔,“满座重闻皆掩泣”,尤其是左迁九江郡的江州司马,更是泪湿青衫。如此不胜枚举。这些,都是实实在在的时空震撼。这种空灵的立体感,毫无疑问是简单辞藻的堆砌、浓墨重彩的涂抹、空洞的说教或者震耳欲聋的“重金属”永远无法企及的巅峰之作。另外,经典既是浪漫主义的,也是现实主义的。前者以《梦游天姥吟留别》为代表;后者则以《行路难》为典范。浪漫中,可以“晓梦迷蝴蝶”,也可以“春心托杜鹃”;现实中,可以“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”,也可以“念天地之悠悠,独怆然而涕下”,豪放不拘一格,婉约挥洒自如。

经典值得好好回味,百读不厌;重回经典,让人身心愉悦、妙趣横生。经典可以忘忧、可以怡情、可以养性、可以精进。翻开经典,有如和作者促膝谈心,他们浑厚的人生情怀让人肃然起敬。蓦然发现,许多的世间烦恼,原来皆为不值一提的细枝末节;放下包袱、轻装上阵未必不是更好的选择。经典可以怡情,是说它能够陶冶情操,让一个人拥有崇高的气节和坚韧的意志。虽不能超凡脱俗,也不必像嵇康那样愤世嫉俗,但有了经典的引导和滋养,人性完全可以更加丰满挺拔,成为“一个高尚的人,一个纯粹的人,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,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”并不难。经典可以养性,是指经典可以让自己灵魂不再孤独彷徨,道德使命愈加清晰,从而可以在世俗和功利面前,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的良知的判断,富贵不淫、威武不屈、贫贱不移。经典可以精进,是指经典常常可以让人看到阿甘式的执着追求,看到人生进步的标杆,看到未来的方向。只要能够保持像海尔的企业精神那样每天都“日事日毕、日清日高”,厚积修行,薄发锐志,就可以向经典的水准逐步靠近而不是渐行渐远。长此以往,正面意义上的领异标新、语出惊人也许只是时间问题。

即然这样,那不妨经常回到经典,让经典给自己的心灵洗个澡,让经典给自己的思绪插上腾飞的翅膀,去追寻人性天际中最真最善最美的云彩吧!